易配资股票 武侯祠博物馆“三元及第”大展开幕,看看古人的“袖珍小抄”长啥样_展览_状元_科举
7月15日上午易配资股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群贤堂展厅内人头攒动,一场备受瞩目的“科举主题大展”——“三元及第——家国之梦与华夏文明传承展”正式开展,迅速吸引了大批观众们前来参观和打卡。
展览汇集了来自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梓潼县博物馆等机构的十余件(组)珍贵文物,以时间为轴,完整勾勒出科举制度1300年的发展轨迹。
历史上仅有十余人符合“三元及第”
中国科举制度初起自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首设进士科,到唐代基本完善了科目设置,至宋代确立“崇文抑武”国策,明清时期进一步形成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体系,最后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退出历史舞台。
这一史无前例、绵延千年的人才选拔方式,深刻而长久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社会价值观,尤其是对教育的高度重视,直到今天依然如故。
展开剩余81%本次展览的主题“三元及第”一词,便来自对科举考试中一种罕见情况的形容,那就是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三次都考第一名。
若对标现在,那就是一个人从小升初、中考直至高考,每一次都是第一名——还不是全市或全省第一,而是全国第一。据记载,符合“三元及第”的状元,历史上仅有十余人。
一份来自清代的作弊小抄
在展厅内,有一面“白金榜”——观众们可以用马克笔在白板上写下留言——此处也是人最多的一个角落,大家热情地写下“金榜题名”“前程似锦”等祝福语,再署上自己的姓名。在现场,记者听到有观众现场打电话给亲戚,询问家中明年即将高考的晚辈名字怎么写,好给对方加个祝福。
这样的方式很像情人桥头挂小锁,或者许愿池里扔硬币。现场工作人员不得不每隔几分钟就擦一次白板,好给后面来的观众腾出留言空间。
袖珍夹带
另一个格外吸引观众的展位,是展出的“袖珍夹带”——展品来自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就是一份清代的作弊小抄,仅有一包手帕纸大小,打开来只见密密麻麻写满了蝇头小字,可以说是非常用心了。
展品背后的展墙上还列举了科举常见的舞弊行为:除了夹带之外,还有“倩代”(也称“枪替”或“代考”)、重冒(使用不同的名字多次参加考试)以及瞻徇情面、考题泄露等等,一目了然,古今皆然。
五代·后蜀《尚书·禹贡》残石经
正如高考“状元”年年有,但未必个个都能功成名就一样,一千多年的科举历史中虽然诞生过无数状元,最终青史留名者亦是屈指可数。本次展览现场,便有五位符合条件的著名人物单独“上墙”,他们是王维、文天祥、张居正、徐光启和林则徐,都是状元出身,也是历史名人。
作为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杨升庵在展场亦拥有自己的“专属展位”介绍,他那首著名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的人都会印象深刻。
石锁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现场还特别设置了“纵马鸣弓,封狼居胥——从武状元到将军的成长档案”专题板块,首次系统展示绵延1200余年的中国武举制度。现场展出的两个大石锁,据说便是古代武举们考试用的“哑铃”。
“开笔礼”、配套讲座丰富展览内涵
开展当天上午,一场特别“开笔礼”仪式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三义庙广场举行:小朋友们们身着汉服,通过正衣冠、拜师礼、朱砂启智、分发文房、启蒙描红等一系列满满仪式感的活动,接受尊师崇礼的启蒙教育。
当天下午,展览的配套讲座“中国考试的历史演变——中国科举与中国科举博物馆”在武侯书院举行,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馆长冯家红为观众们详细讲述了科举制度创立之前的人才选拔情况与科举制度的发展过程。
本次展览的展期将持续至10月28日易配资股票。
发布于:四川省